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估算 - 水田甲烷

水田甲烷(CH4)

IPCC(2019) vol. 4,第5章, p5.49 方法 1 - Tier 1 $CH_{4,Rice} =\sum\limits_{i, j, k} (EF_{i,j,k} \cdot t_{i,j,k} \cdot A_{i,j,k} \cdot 10^{-6})$ CH4,rice: 每年水稻栽培造成的甲烷排放量, Gg CH4 yr-1 EFi, j, k: i, j, k情況下水稻栽培每日甲烷排放量, kg CH4 ha-1 day-1 ti, j, k: i, j, k 情況水稻栽培時間, day Ai, j, k: i, j, k 情況下水稻栽培面積, ha yr-1 i, j, and k: 代表不同的生態環境、水分管理、有機質肥料施用型態與施用量以及其他會影響甲烷排放量的變因 Tier 1 適用兩種情況的國家:(1) 水稻甲烷排放不是關鍵類別、(2) 沒有國家排放係數。必須將水稻的年收穫面積依照至少3種基本水分管理方式進行分類,包括灌溉、看天田、陸稻。另外建議儘可能納入影響甲烷排放的其他多種條件。將國家劃分成不同的小區,每個小區排放量是透過基準預設排放係數(適用於栽種前180天內無淹水,且持續淹灌且無添加有機質區域),與各種調整因子相乘來修正,如Eq.5.2 所示。每種水分管理方式及有機質添加情形的計算方式可參考Eq. 5.3 。 每日排放係數調整因子 (scaling factor) $EF_i = EF_c \cdot SF_w \cdot SF_p \cdot SF_o$ EFi: i條件的每日排放係數 EFc: 無施用有機肥料下持續灌溉水田的排放係數 SFw: 不同水分管理區域的調整因子(表 5.12) SFp: 不同種植前水分管理調整因子(表 5.13) SFo: 有機質肥料型態或施用量之調整因子(Eq. 5.3, 表5.14) 有機質肥料施用 $SF_o = (1+\sum\limits_{i}ROA_i \cdot CFOA_i)^{0.59}$ ROAi: 有機資材i的施用量,可以是乾稻稈種或其他有機資材的鮮種,tonne ha-1 CFOAi: 有機資材i的轉換係數,表5.14 方法2 -Tier 2 Tier 2 採用與 Tier 1 相同的方法學,但應使用國家特有的排放係數和或調整因子。這些國家特有的係數是為了反映當地各種影響甲烷排放條件(如 i、j、k 等)的實際影響,最好是透過田間調查數據來制定(例如土壤類型與水稻品種)。與Tier 1一樣,鼓勵在最細緻的分類層級上實施此方法,並納入各種影響甲烷排放的條件(如 i、j、k 等)。Tier 2主要是對排放因子增加其他影響因子,公式如下(eq 2) $EF_i = EF_c \cdot SF_w \cdot SF_p \cdot SF_o \cdot SF_s \cdot SF_r$ SFs 土壤類型的調整因子 SFs 水稻品種的調整類型 方法3 - Tier 3 方法3(Tier 3)包括針對各國水稻栽培狀況設計的模式與監測網絡,這些系統可隨時間重複運作,並依據高解析度的活動數據(例如衛星遙測和現地量測),並可細分至次國家層級。模型可以是經驗型(empirical)或機制型,但無論類型為何,都必須以該國或特定地區研究的獨立觀測資料進行驗證。方法3也可以考慮年度中的變因例如颱風、淹水、乾旱等。中國使用CH4MOD (Huang et al., 2004),日本使用DNDC-Rice (Katayanagi et al., 2017),美國使用 Daycent (Cheng et al., 2013)

留言